广安区:护航以工代赈 铺就群众“家门口”就业增收路

来源:广安新闻网

“参加村里以工代赈修路,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,还能照顾老人孩子,心里踏实多了!”近日,在广安区石笋镇龙岩村公路拓宽改造项目现场,村民谢宝均一边熟练地铺筑混凝土,一边高兴地分享着“家门口就业”带来的幸福感。这是广安区纪委监委精准监督护航以工代赈项目、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
以工代赈项目资金量大、涉及面广,群众关注度高。近年来,广安区纪委监委聚焦以工代赈项目建设,紧盯项目招投标、工程建设质量、资金使用、劳务报酬发放等关键环节,以精准监督护航政策落实。

“我们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落实,坚决守好乡村振兴‘钱袋子’,确保惠民政策落地生根、项目高效高质推进。”石笋镇纪委书记包林说道,通过强有力的监督,有效防止了资金被挪用、截留,为项目规范实施和资金安全使用筑牢了防线。

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。在区纪委监委的推动下,石笋镇创新“培训+上岗”模式,实现工程建设和务工群众能力提升的“双赢”。通过开办“理论+实操”技能提升大讲堂,采取岗前技能培训、务工以岗代训、产业技能专项提高班等方式,累计培训村民1063人次。这不仅保障了项目用工需求,更有效提升了参与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。

“不仅挣了钱,还学到了真技术,以后找活路更有底气了!”村民张继贤的感慨,道出了从单纯“输血”帮扶向可持续“造血”帮扶转变的实效。

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,是以工代赈政策惠民的核心。广安区纪委监委紧盯这一环节,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严格审核劳务人员名单、工作时长和报酬标准,确保按时发放。同时,监督推动项目优先吸纳当地脱贫户和其他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,真正实现赈济与振兴同频共振,让群众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,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。

在区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,以工代赈的惠民成效持续显现。去年以来,广安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个,共解决2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,发放劳务报酬2300余万元。项目的落地实施,不仅刷新了乡村面貌,畅通了发展脉络,更铺就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、持续增收的“幸福路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

编辑:付弋 发布时间:2025-09-09
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